圈椅 | 椅纳乾坤
圈椅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中,最为完美的椅子。
圈椅起源于宋代的汉族传统家具,蕴含了极其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方圆之中有乾坤,中庸之道尽在方寸之间。这从圈椅的设计与制作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华颂文创红木艺术馆 实景
1
椅圈为圆,如孕育生命的母胎能将人怀抱其中,两端又如神龙摆尾,弧度曲婉,却不失力道,这是圆与曲的魅力。
2
椅座为方,棱角分明,刚正不阿,层次井然,各面横竖材以榫卯交接,均摊受力,姿态稳健,保整器结构不散,这是方与直的风骨。
圈椅的诞生历程
这样一方凝练了千年文化积淀的圈椅并非凭空诞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仍是席地而跪坐的时代,大家使用凭几、养和作为凭倚之器。在一些学者看来,圈椅的造型正是月牙凳与凭几的融合。
三国时期黑漆凭几,和东晋时期陶几
凭几则是一种专供倚靠的小几,这种家具历史颇为久远,《周礼》中就已经有相关记载,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都一直被人们使用着,自身也随人们需求发生着一定的变化。
到了隋唐,这种家具还被称为“养和”。陆龟蒙有首诗写的就是它:“养和名字好,偏寄道情深。倚肩沧海望,钩膝白云吟。”
这类凭几,很接近我们如今所熟悉的圈椅的上半部分。
唐 周昉《挥扇仕女图》
月牙凳是唐代特有的一种高型坐具,因座面像月牙一般弯曲得名。它的造型带有明显的佛教文化特色,是佛教文化与汉文化相融会的结果。
宋 佚名 会昌九老图卷绢本
月牙凳提供了高型家具的范本,而曲婉凭几又成为了椅圈的原型,圈椅的诞生正是二者的互补结合。
圈椅的演变
在明式家具大放异彩之前,圈椅就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唐 周昉 挥扇仕女图(传)
从唐到宋,随着时代气象的变化,家具的艺术风格也悄然转变。在李公麟等画家的笔下,宋代圈椅抛弃了唐代圈椅的浮华装饰,更注重纯粹的线条艺术呈现。
宋 佚名 折椹图 绢本
整体比例也显得宽而不胖,在实用性与审美性两个角度找到了两全其美的交点,可谓是骨清神秀,已经有了明式家具中圈椅的大致模样。
明 黄花梨透雕靠背圈椅 上海博物馆藏
而发展至清,喜好繁复雕饰与华美风格的宫廷贵族也将圈椅改造成了更符合自己审美的模样,即在扶手下方添加精美透雕、又在底部添加托泥,层次和纹饰的增多也使得整件圈椅都变得“盛气凌人”、“高不可攀”起来。
清 紫檀有束腰带托泥圈椅
因为这种圈椅的作法起源于清宫,所以也被称为“皇宫圈椅”。皇宫圈椅的诞生证明了圈椅还有更多的可能。
在唐人眼中,它古典大方,有盛唐气象;在明人手下,它又清秀文雅,以简雅之形,诠释文房气韵;在清宫贵族座下时,它又富丽堂皇,成为皇权与地位的化身。
现代中式
在现代,圈椅作为传统家具的代表,受到了设计师和家具品牌的喜爱和创新,衍生出了许多现代风格和多样化的变种。
华颂红木圈椅经过现代化的处理不会显得老气众生,反而是轻盈之作。使得这一古老的家具类型在现代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
这些现代衍生的圈椅款式,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学和实用性的双重需求,成为了家居装饰中的亮点和吸引力。
圈椅的发展历程是前代积累的成果,是顺理成章的一次迸发,选材的飞跃式进步、榫卯的不断精研、工匠与文人精神世界的交流......从骨到皮,从形到神,明式圈椅真正实现了天工与人工的和鸣!